骨質疏鬆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骨骼疾病,特徵是骨骼變得脆弱和容易斷裂。根據2022年的資料顯示,台灣因骨鬆導致髖骨骨折後的一年內死亡率,女性約為16%,男性為22%。除了現代西醫的治療方法外,傳統針灸也被廣泛用於緩解症狀和改善骨密度。
治療骨質疏鬆常見的穴位
中醫內並沒有骨質疏鬆一詞,在此學術中骨質疏鬆被認為是肝腎氣血不足+過度勞動所造成,因此針灸時中醫師會針對可以替肝腎補氣的特定穴位,以改善骨質疏鬆的症狀,包括:
- 足三里 :位於膝蓋凹陷處往下四指併攏寬的位置,對健脾、調節消化系統、消除疲勞有幫助。
- 太谿 : 這個穴位位於足內踝後、跟腱之前,可幫助補益腎氣。
- 命門 : 這個穴位位於腰部後側、正中線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處,對溫腎壯陽,強腰膝固腎氣有幫助。
針灸注意事項
中醫針灸治療其實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。流血、暈針、瘀血皆是常見到的景象,在針灸之前,記得穿著寬鬆與輕便的衣服、前一天必須睡飽,飲食也要正常請勿空腹&飲酒。中醫師施針以後輕微流血是正常現象,施針當下記得放鬆不要亂動,免得加劇傷口流血的情形,當碰到流血變嚴重時,要立即通知中醫師處理流血的傷口。扎針後若是害怕,推薦靠手機或看書轉移注意力。假如是會暈針者必須預先告知中醫師,不然施針以後突然暈針,發生碰撞容易發生更多風險。治療結束之後如果發現有瘀血,推薦隔天對瘀血進行熱敷,瘀血通常會在幾天內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