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中風,即腦血管疾病的一種,腦血管疾病是台灣地區是十大死因之一。腦中風的主要原因是腦內血液循環障礙,包括血管出血或梗塞,導致腦細胞缺氧、缺血,進而損害腦部組織。其後遺症包括眼歪口斜、肢體無力、言語障礙等。中風後的六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期,而中醫針灸療法在此時顯示出治療後遺症的潛力。
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
根據早期中風後遺症的位置與嚴重程度,針灸可結合復健治療,應用於不同部位及程度的治療。針灸療效與穴位選擇、技巧和醫師經驗有關。例如,上肢偏癱可使用肩隅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合谷、內關等穴位;下肢偏癱可選擇環跳、陽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太谿等穴位。
針灸能有效改善肢體麻木的症狀,特定穴位的灸法對虛弱患者效果良好。此外,針對智力或性格轉變,穴位如四神聰、神門、勞宮有一定效果。對於無法配合針灸的患者,家人的按壓刺激井穴也有助於改善病情。
中醫在復健中的角色
腦中風患者的復健是一個長期計畫。中醫以針灸和中藥配合進行治療,有助於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能力的恢復,降低再發機率。頭皮針和體針的應用能促進神經修復、改善血液供應,幫助身體恢復。全民健康保險提供了西醫住院病患中醫輔助醫療計畫【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試辦計畫】,包括科學中藥和針灸治療,提供全面的中西醫療照護。
腦中風復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密集的治療能帶來最好的效果,但即便是在黃金6個月後,持續的治療仍然有助於改善。定期回診持續治療是保持最佳肢體功能狀態的關鍵。腦中風的治療需要結合中西醫療方式,並適時採用針灸治療以促進康復。中醫在預防和治療中風後遺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提供了綜合性的醫療照護,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恢復能力。
腦中風(中風)在國人疾病頻率中佔據著顯著位置。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,顯示其嚴重性及高發生率。然而,關鍵在於發現中風前兆並及早治療。中醫學認為,腦中風主因在於身體的氣血循環失衡、臟腑功能失調,但從中醫角度出發的預防方法,或許能為預防中風帶來新思維。
病理研究顯示,中風高危險群多為40歲以上,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高脂血症。中風是腦部血管的出血或阻塞,典型的發病前兆如頭暈、頭痛、臉部表情不對稱、講話不流利、手腳活動不靈活、手指無力,這些症狀都提醒著中風正在發生的可能性。
中醫以腎陰虧損、肝陽上亢為中風主要病因。根據病邪的深淺與輕重,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類,分別採取平肝潛陽、逐瘀通絡,以及醒腦開竅、鎮肝熄風的治療法則。研究證實,針灸配合西醫治療可有效降低中風復發,針灸的作用通過經絡系統到達腦部,產生活血化瘀、提升血液循環的功效。
腦中風的預防與保健方法
1.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:充足睡眠避免熬夜、適時調整保暖與補水,保持運動習慣避免過度肥胖。
2. 飲食調整:多攝取心血管有益的食物如全麥、蘑菇、芹菜、深海魚、洋蔥等,避免高鹽高糖高脂飲食。
3. 中醫保健茶飲:如天麻益壽飲,有助於穩定血壓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4. 保健穴道:按摩特定穴位,例如合谷、陽陵泉穴,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暢通。
腦中風(卒中)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出血,造成腦部缺氧及營養不足,進而導致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的症狀。在中醫的觀點下,中風根據病情輕重可分為「中經絡」或「中臟腑」兩種情況。
中風先兆與後遺症
中風之前常有一些先兆,患者可能出現頭暈、視物旋轉、站立不穩、半邊身麻痺、突然語言障礙、劇烈頭痛等症狀。這些徵兆的出現時,建議盡快就醫,以及注意自我身體狀況的變化。
腦中風後,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,包括肢體運動功能障礙、感覺功能障礙、語言障礙、吞嚥障礙、肩關節疼痛、關節攣縮、顏面神經麻痺等。這些後遺症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,也增加了患者及照顧者的負擔。
中醫的中風治療與復健方式
中醫將中風的治療分為急性期與恢復期。急性期主要針對不同症狀進行中藥治療,而恢復期則強調針灸治療,以調節人體氣血陰陽、幫助身體功能恢復。腦中風的復健治療是極為重要的,早期復健可以在6個月內達到最佳效果,是所謂的「黃金復健期」,在復健期間能夠接受中醫治療會對恢復效果有所幫助。中醫提供了多樣化的醫療服務,包括住院治療、門診治療以及居家治療,讓患者在不同階段都能接受適當的醫療。
現在醫療旺盛,有許多方法都可解決身體的不適和病痛。以華人來講除了西醫外,中醫一樣為各位常常尋求幫助且推薦的派別,不得不說千年流傳下來的古.....
月經不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病,是絕大部份女孩子都有的困擾,而中醫師指出造成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可能是內分泌系統紊亂,又或是身體具有隱藏的疾病,.....
為什麼同樣為感冒,某一些人兩至三天就好,而某一些人卻非得拖上半個月才會康復?為什麼同樣為飲用冷飲,某一些人飲用得很開心,某一些人一喝就拉.....